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历史事件回顾-重要历史快照

如果做不了历史的叙事者,那就做个体命运的叙事者

时间:2024-07-14 22:27来源: 作者:admin 点击: 18 次
原创 跨界共学实验室 以新闻为轴,丈量不同学科的精神气质;以共学为旨,打破专业分类的固有边界。 这是一个没有局限的共学实验室,在新闻的底料里加入不同学科的调味,

原创 跨界共学实验室

以新闻为轴,丈量不同学科的精神气质;以共学为旨,打破专业分类的固有边界。

这是一个没有局限的共学实验室,在新闻的底料里加入不同学科的调味,煎炒烹炸出各具特色的跨界大餐。我们等待着各专业大厨们来“掌勺”,我们期待着斑斓色块的相遇、碰撞与炸裂,我们渴望着纯净灵魂的真诚、勇气和呐喊。

实验室邀请两位热爱新闻的主理人,邀请十余位不同专业背景的朋友,组成共学小组,分享与体验多学科交流的魅力。

/专业分享/

主题:如果做不了历史的叙事者,那就做个体命运的叙事者

分享人:巫发阳

如果做不了历史的书写者,那就做个体的叙事者。

大家好,我是巫发阳。我今天分享的专业是新闻叙事学,分享的主题是“如果做不了历史的叙事者,那就做个体命运的叙事者”。

我认为自己是一个有新闻理想的人。大一大二我在学校的大学生记者团待过两年,通过校园采访的经历,产生了对新闻行业的向往和憧憬,所以后来就想着考研继续去学习提高。大三大四也经历过国企和党媒的实习,从事了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新闻工作,经历之后感觉现实和想象有比较大的差距,对新闻行业产生了一些犹豫。但是很幸运,现在又接触到一些优秀的新闻记者,让我感觉新闻还是挺有意思的,再次萌发出了对新闻行业的憧憬,所以说我的新闻理想在不断地此消彼长。

我认为自己是一个有求知欲的人。首先我对于我的专业——新闻叙事学有求知欲,我有继续读博深造的想法,但可能很难,毕竟现在新传的博士点太少了。其次,是对综合知识的求知,我每次在听大家分享的时候都会问一个问题:能不能推荐一些书单或者公众号。听到别人的分享,如果我感兴趣的话,那我就想要去了解一下,去看一看其他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最后是对于社会生活的向往,我喜欢刷B站、刷公众号,特别喜欢看旅游博主、日常生活博主、美食博主,看看别人的生活、别人的世界。

(一)新闻叙事学的定义是什么?

新闻叙事学是一门研究新闻叙事的本质、属性、功能和形式的学科。

叙事等于叙述吗?虽然在很多专著里都说叙事等于叙述,但在近期的研究中,学者进行了更加细微的区分与定义。叙述就是讲述,研究的就是话语层次上的叙述技巧,也就是——怎么说,通过什么样的技巧来说。叙事是讲述事件,它涵盖两个方面:第一个是话语技巧,第二个是故事结构,也就是怎么说+说什么。因此,这门学科研究的不光是叙事的技巧,还包括叙事的内容和叙事的结构等。

新闻叙事学主要研究五个方面,分别是叙事者、受叙者、叙事话语、叙事结构和叙事伦理。叙事者与受叙者就是指谁说或者说对谁说,叙事话语指的是叙事内容运用的技巧,叙事结构指的是叙事内容的结构安排,叙事伦理指的是叙事行为是否违背伦理道德。

像「人物」对于东航失事的报道,很多专家学者和业界记者老师,对于这则新闻报道叙事有没有违背新闻伦理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这个问题,我也没有标准答案。新闻伦理的界定在业界上和在学界上能否达成共识,如何才能平衡好新闻价值与新闻伦理之间的关系,这些都可以引起我们思考。

网络新闻叙事学图示结构

这张图片是我们上课的时候做的,它可以帮大家更好地理解网络新闻叙事。

进入21世纪,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闻叙事学更进一步,变成了网络新闻叙事学。媒介技术作为起点,重塑了新闻叙事学,构建出网络新闻叙事学。

互联网语境下,诞生了5G、VR 、AR、MR等各种各样的技术,这些技术不但改变了叙事的载体,形成了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等自媒体平台,也对我们的表达产生了影响,叙事者的范围不断地开拓,之前只有知识分子才能够发言发声,现在几乎任何一个普通人都能够在社交媒体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叙事话语也从强调严谨性变成了强调煽动性,现在的碎片化信息,是一种流水线式的快速生产,不追求多么高的内容质量,只追求多么高的阅读量。叙事结构从强调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到公众号文章的嵌套结构,公众号文章里插入链接,通过链接的不断跳转,甚至可以实现永无止境的文本阅读。互联网语境同样也改变了我们的叙事,从被动地听到主动地说,从单方面的接受到双方面的互动,互动性不断地增强。媒介伦理探讨的问题是媒介技术的发展对于我们的未来是促进还是阻碍,技术帮助社会和谐共处,还是统治我们,让这个社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二)新闻叙事学研究对象是什么?

它研究一切新闻叙事作品和新闻叙事行为。新闻叙事学从哪里来?从字面上看,就是新闻学加叙述学,它其实是跨学科融合的产物。传统意义上的消息、通讯、评论、特写、深度报道和非虚构写作都可以研究。

我记得,当我和别人介绍我的专业是新闻叙事学的时候,他们就说这是研究非虚构写作的吗?对的,它可以研究非虚构写作,前几年这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多,但是业界对非虚构写作的研究,既有正面的评价也有负面的评价。

既肯定了它对现实生活的关切和对百姓疾苦的表达,其文字优美加上底层的真实性,受到了很多读者的欢迎和喜爱。与此同时,也有观点指出非虚构写作有点偏离普通群众,它的关注点大部分还是聚焦在中产阶级。这是由于它的受众大部分都是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读者,所以它的题材选择相对较窄,尤其一些商业性媒体。当然像《中国青年报》的「冰点」相对来说还好一些,它的选题更加广泛,切中社会的痛点。其他的一些非虚构写作可能相对来说有点不痛不痒,只是讲述一个社会现象,对于现象背后的问题揭露不够深刻。

其次就是认为非虚构写作陷入自说自话的景观陷阱,为了呈现文字的美而故意把话说得让人捉摸不透,打造出一种华美的景观,让读者沉溺于文字的美。过多追求文字美是否会影响文字的真呢?文字的美丽和文字的易于理解如何平衡也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按照题材分类,文字叙事作品、图像叙事作品、声音叙事作品都可以进行研究。研究它们的意义和特色是什么。例如图像叙事作品,比如海报新闻、图片新闻;声音叙事作品,比如博客,还有广播节目。

按照本体论分类,新闻文本以及新闻文本的延伸,比如评论和弹幕现在也构成了新闻文本的一部分。它虽然不是主体部分,但是形成了新闻文本背后的小小的尾巴,不断地延伸。虽然现在看起来很微弱,但是读者在其中表达的意思,也能对写作者与叙事者产生影响。最近明星考编的事情很火,部分媒体机构发表文章,很多网友进行评论,评论里会指出我们网友质疑的点是什么?我们网友觉得不公平的点是什么?写作者在阅读这些评论之后就会写出新的文章,针对网友的质疑进行更多的解读,形成一种良性互动。这就是为什么评论或者弹幕能够成为新闻文本的延伸,它已经不像是之前的读者来信一样,它与新闻文本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关系。

同样的,还可以研究一切新闻叙事行为。

对于叙事内容的选择:视角(谁在看)与聚焦(看什么)研究。比如对同一个事件,党媒怎么看?都市报怎么看?商业媒体怎么看?自媒体怎么看?看的主体不一样,那么内容也就不一样。

对于叙事话语的选择:叙事视角(全知、限知、纯客观、复合)与叙事时间(省略、概述、等述、扩述、静述)研究。例如,深度报道中经常会有心理描写,将可能很短时间内发生的事情进行详细的描述,描述他当时看到的是什么、周边的场景是什么、心理活动是什么,把这个细节弄得回味悠长,很能让读者产生共鸣,觉得仿佛身临其境,这就是扩述手法的运用。

对于叙事结构的选择:底层结构、嵌套结构、长尾结构研究。底层结构指的就是内容的反复叙述,文章中的标题、导语、正文进行三度反复。嵌套结构指的是通过链接的跳转来实现信息流的层层嵌套,实现接近于无限的阅读行为。长尾结构指的是通过评论不断拓展内容,例如短微博只有140个字,但是评论可能有成千上万个字。

(三)从何处来?从叙述学来、从新闻学来

第一,从叙述学来,叙述学分为经典叙述学和后经典叙述学,经典叙述学研究的是文本本身的内容,比如分析小说的标点符号、主位结构、措辞表达;后经典叙述学认为只分析文本是很狭窄的视野,它跳出这种视野,分析文本背后的社会语境问题。例如女性主义叙述学,他们认为现行的主流叙事话语是基于男性视角建立的,因此他们对此进行批判。之前一位同学分享了江永女书,它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以女性视角书写、并独属于女性的一套文字,这就是女性主义叙述学研究的一个很好的范本。

第二,从新闻学来,主要是新闻实务与新闻理论两个方面。

第一,从广阔的时间跨度看。我之前读过黎明洁老师的《新闻写作与新闻叙述:视角、主体、结构》一书,它梳理了1983年到2003年,近20年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通过分析作品的叙事视角、叙事主体、叙事结构的变化,分析出一些很有意思的结论,例如:伴随中国社会的不断变革,新闻媒体的话语姿态在慢慢下降。之前是一种高高在上、教育读者的姿态,新闻报道内容也比较一本正经,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媒体开始市场化运营之后,为了吸引读者,它的叙事风格逐步贴近民众的口味,它的导语更加地软了,添加场景描写、人物引语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二,从广阔的空间跨度看。比如刘子琨老师的一文,通过分析汶川地震十周年时31个省级党报与都市报的报道内容,看一看十年之后,这些报纸怎样回顾汶川地震。研究发现,报道基本上都是比较积极正向的。

2008年的汶川地震,我们95后、00后这一代还算是有印象,那么05后、10后、15后呢?他们对于汶川地震的了解只能通过历史书籍和现在的纪念报道,无论是历史也好,还是纪念报道也好,这些笔耕不辍的人,他们用一种怎么样的叙事视角,就决定了后来的阅读者会接触到怎样的叙事作品。

关于汶川地震,你还记得什么?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你心里闪过的那些词语是什么?

谈到灾难时,大家可能都会想到“抗震救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媒体喜欢用抗震救灾或者抗疫的这种话语,采用战争隐喻的方式,塑造出民众的命运共同体意识,让大家团结起来,共同面对灾难,打赢这场战斗。

谈到重建时,大家可能会想到“拔地而起”“奋发巨变”,它反映的是重建之后的焕然一新,是进步主义的话语,表现出灾后重建工作的一帆风顺、尽如人意。

谈到伤痛时,大家可能会想到“涅槃重生”“重获新生”,比如当年那个小男孩现在怎么样了?或者当年受伤的人现在怎么样了?通过积极的话语表现出伤痕的疗愈,仿佛一切都在被治愈。

通过媒体惯用的叙事话语和叙事关键词,营造出进步主义的、积极向上的场景,从而实现书写历史的目的。

关于2022年,你还记得什么?

你可能会说香港回归25周年,这是重大纪念性事件;你可能会说全国两会,这是国家重要会议;你可能会说端午、中秋、国庆,这是中华传统节日。这三类议题几乎年复一年地出现在各大媒体上,相关的新闻报道不断累积、重复、遍在。但是还有一类社会热点事件议题,它的话题热度和持续度却只是昙花一现,例如雪糕刺客、易烊千玺考编、上海疫情、河南储户赋红码这些事件,它们的生命可能就只短暂地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中,短的话可能只有一个月,长的话可能也不会超过一年,随着新的热点事件出现,就会逐渐被遗忘。

我们可能不够资格书写历史。我们没有办法把握宏观的新闻报道、报道的重点内容,也没有办法左右媒体是否报道某些事件;但我们或许可以书写个体的命运,书写个体的故事,从自己力所能及的角度出发去做一些事情。

如何发出自己的声音呢?大家可以借助微博、微信、抖音、快手、B站等自媒体账号讲述一些故事,以下将个体叙事分为了四个方面,分别是能动、被动、积极和消极的个体叙事。

第一,能动的个体叙事。 比如自由创作者,他们会出版书籍、诗歌集,撰写回忆录,拍摄微电影、纪录片。他们属于比较高端的个体创作者,有相对宽裕的时间和金钱,他们的创作相对来说更加自由和丰富,并且作品是成体系的、系统的。他们的作品留存也会更加方便一些,虽然它的寿命可能没有办法估计,但是它的创作体验却是积极能动的。

第二,被动的个体叙事。比如一位不知名的网友,他们可能读了某本书、某篇文章,看了某个视频,在评论区、弹幕区慷慨激扬地有感而发,也通过点赞或者转发等其他行为表达观点,这就是一种被动的叙事,我们阅读了别人的作品、观点和看法,再进行二次创作。

第三,积极的个体叙事。大家可以看到活跃在网络上的意见领袖,他们可能是高级的知识分子或者履历丰富的特殊个体,通过分享自己的知识、观点或者故事去谋生。他们通常是全职UP主或者大V,创作有一定的能动性,但主要还是碎片化的分享,系统性和体系性不太强,主要是通过即兴发挥或者就事论事的方式,分享自己的故事或者观点,从而吸引流量,实现流量变现。

第四,消极的个体叙事。我觉得这一类是最可悲的叙事,当某些事情使你不得不发声澄清,它已经不是创作,而是被迫的反抗。例如刘学州寻亲事件,面对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谣言,他最后选择了自杀,留下了遗书,他的自杀和遗书就是一种消极的、被动的、被迫的叙事。

以下是我从《少年全部幸存》文章中截取的部分留言,以体现个体叙事的书写自身故事、建构集体记忆、表达创伤记忆等意义。

“每年我都会写下这个故事,那年我上初二,我们在重灾区都江堰,当时垮掉了三个学校。高三毕业后我去学车,和驾校旁边的阿姨交了朋友,她经常不收我钱,给我泡面,我驾校毕业那天,我说阿姨我要走了,以后应该不会来了。她突然说道,嗯嗯,如果我儿子没有在地震中去世,应该是和你一起学车。我立刻就转头走了,泪流满面的我不知道怎么面对这位失独母亲,我只能默默告诉自己,我要好好活着,把他们那份活出来。”

“楼里那位江苏的同胞,感谢你们对绵竹的援助,重建后的绵竹老城主干道回澜大道依次与常州路、苏绵大道、盐城路、徐州路等相连,持续三年的援建,绵竹从废墟里重生,也许你们对当时的印象不深了,但是这份恩情对于绵竹人来说此生都会铭记,也会一直在绵竹这座小县城的城市记忆里一直延续,十三太保就是超牛的!”

“512的时候我还在上中学 没日没夜刷网页和贴吧好几天 一度在家里各个角落放救生包 后来知道这就是替代性创伤。”

(一)对于寻找新闻选题的启示

第一,经历特殊事件的集体记忆。经历过一些特殊事件的人,他们是怎么看待这个事件的?这个事件对他们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可以将个体叙事凝结起来,形成集体叙事,构建集体记忆。比如恢复高考那代人、改革开放下海经商那代人、城市化建设那代人、精准扶贫那代人,无论是扶贫书记还是当地的村民也好,他们对精准扶贫的想法和印象是什么?

第二,特殊群体的个体记忆。比如紫丝带妈妈、同性恋、罕见病患者、残障劳动者、跨国工人,他们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的?他们的故事是什么?我们主流媒体对他们的报道比较少,非虚构写作可能有涉及,但是并没有反映出他们群体的共性,所以我们对他们的了解很少,可能会有污名化、歧视或者不平等。

第三,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例如家庭主妇、陪读妈妈、钓鱼佬、二次元、网瘾少年,不见得他们没有故事,他们很可能有一肚子故事,只不过不知道如何表达,或许我们的采访可以帮助他们回忆曾经的经历与故事,帮助他们说出自己的故事,让大家能够去更好地理解他们,从而理解自己,理解这个社会。

(二)对于新闻报道操作的启示

第一,组织叙事+个体叙事。比如这次上海疫情,大家可以看到官方媒体的发言基本上很通畅,但是热点事件的讨论却一直被压制。例如一些公众号文章,前一个晚上可能还能看,第二天早上一觉醒来发现此消息已经被删除。个体的言论自由很难被保证,个体的叙事权利就像一个出生的婴儿那般脆弱,很容易就被别人扼住咽喉甚至掐死在摇篮里,个体叙事的声音只能持续一个晚上,甚至两个小时,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第二,宏大叙事+微观叙事。媒介事件的呈现不应仅仅为国家社会利益服务(向上倾听),还应该为人民群众服务(向下倾听),也就是说不仅要报道国家大事,还要多关注普通人的生活。

第三,积极叙事+消极叙事。“新闻既要揭露,也要歌颂,两者都要有,否则就是‘残疾人’”唐湘岳老师曾经说过。他说, 做新闻的时候,脑海中想的不是要拿中国新闻奖,而是要把事情讲清楚,把这个意义和影响说明白,新闻报道写得好,自然而然奖项和荣誉也就会来。新闻是为了新闻而做,而不是为了奖项而做。

第四,文本叙事+语境叙事。知其一不知其二,文本+语境的充分阐释才能够更接近真相一步。最近在互联网上对于安倍晋三遇刺事件出现了很多的狂欢,挂横幅“安倍晋三去世,普天同庆,买一送一”。我们对于安倍的了解大部分可能都局限于他参拜靖国神社、否定侵华历史,但是他也做过一些缓和中日关系的事情,但是普通群众并不了解。由于缺乏对于语境的理解,所以对于安倍的人物认知就是简单化、脸谱化的,这就折射出新闻媒体选择性报道的局限性,从而导致了我们对国际事件表现出一种漠不关心甚至是戏谑狂欢的姿态。

(三)新闻叙事学分享

以下是新闻叙事学相关的书籍和文章,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读一读。

新闻叙事学入门书籍:

①何纯《新闻叙事学》

②曾庆香 《新闻叙事学》

③华进《网络新闻叙事学》

叙述学相关书籍:

①申丹《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

②臧国仁《叙事传播:故事/人文观点》

③黎明洁《新闻写作与新闻叙述:视角、主体、结构》

叙事学相关论文:

①王润《“记忆的微光”:“恢复高考”的自传式书写与新媒介记忆研究》

②刘子琨《创伤、战争、起点与新生: “汶川地震十年”纪念报道中的叙事隐喻》

最后,再给大家分享一段话,作为收尾。

唯一印象深刻的是,曾经因为指导毕业论文近距离接触过一个藏族学生。寒假我催着他交论文,他为了完成论文,要从牧区跑到很远的镇上网吧去写,后来返回学校还说要给我带牛肉干。而据他的同学说,他特爱唱歌,每晚独自在宿舍走廊高歌,仿佛那一片狭窄的走廊就是那广袤的故乡高原。

胡绍嘉在书中写道,他问体保生为什么愿意说出自己的故事,体保生的回答是:“我觉得大学四年完全没有探讨过我们的生涯,然后我觉得,要让大家的眼睛亮一下,不要让人觉得我们都空空。”

他清醒地意识到,叙事,让他被看见。

而被看见,是每一个人、每一个群体的基本权利。

当人讲出他的故事,人就从黑暗处亮了起来。人,因此被他人看见,也被自己认知。而这,或许就是叙事的力量。

原标题:《跨界共学实验室 | 巫发阳:做个体命运的叙事者》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4-09-08 09:09 最后登录:2024-09-08 09:09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

    近年来,在我国的学术界在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等问题有不少似是而非的观点,不同成都上干扰了我们对这些问题的正确认识,因而习近平总书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树立...

  • 2021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编者按归纳、总结和梳理年度学术热点,既是对一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系统回顾,也是对现实焦点问题、深层理论问题的折射,有助于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 官方通报桂林老年团4天3晚游40元;苹果回应iPhone鬼手现象;黄金价格再创新高;

    据最高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7月16日消息,江西省宜春市中级人民法院当天一审公开宣判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国家能源集团”)原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李东受贿...

  • 光辉历程

    从1921年到2016年,中国共产党在这95年的时间里,将一个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国家,建成了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强国。即日起《新闻联播》推出《光辉历程》专栏,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