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历史事件回顾-重要历史快照

新闻战线

时间:2024-06-30 19:32来源: 作者:admin 点击: 48 次
日 报周 报杂 志 往期回顾    分类检索 返回目录 用诗意的笔调展现重大主题 毛广绘 《 新闻战线 》() 因为获得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二等奖,拙作《留住即将消逝的村庄—

日 报

周 报

杂 志

人民网

往期回顾

   

分类检索 返回目录

用诗意的笔调展现重大主题

毛广绘 《 新闻战线 》()

因为获得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二等奖,拙作《留住即将消逝的村庄——江山市历史文化村落纪行》再次引起关注。回想当时的采写过程,感觉此文成功之处,是大胆运用诗意的笔调,将重大主题活动写得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意境

重大主题活动的报道往往比较严肃,有很多文章因此流于形式,用官话讲官事,用行话讲行事。

2012年5月9日,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现场推进会在江山召开,我奉命前去采访报道。在实地考察了江山市大陈村、永兴坞村、清漾村、和睦村等历史文化村落后,与会代表大为震撼。省委宣传部领导要求我在一天之内写出一篇通讯,深度报道江山市保护历史文化村落的工作。

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意义重大而又时间紧迫。这项工作是长期的,变化也是渐进的,不像一个事件那样好反映。怎么落笔?面对突然下达的报道任务,我陷入了沉思。

省委省政府为什么如此重视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江山的历史文化村落为什么能感动来自全省各地的与会者?这时我想起了浙江日报总编辑李丹常说的一件事:现在的小孩已经没有“外婆家”了,因为外婆也住在和我们一样的公寓里。“外婆家”是不是具有和历史文化村落一样的象征意义?历史文化村落是否就是“外婆家”的聚集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们一直偏重于经济建设,为了GDP,“外婆家”让位于工厂,让位于新农村建设。一开始,觉得挺好。渐渐地,随着“外婆家”一个个消失,历史文化村落也一个个消逝。当我们猛然惊醒时,才发现,我们的灵魂已经迷失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想要回家,却找不到回家的路,因为我们的家园——历史文化村落正以令人震惊的速度在消逝。保护历史文化村落,就是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想到这,我写下了文章的标题《留住即将消逝的村庄》。凝视这个标题,我觉得普通的语言,一般的新闻报道笔法已经难以展现这一工作的意义以及众人对江山古村落保护的赞叹。必须营造一种意境,让文章有独特的情调和境界。

我想到了余光中的诗《乡愁》,想起了美国乡村音乐《乡村路带我回家》(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感觉都难以表达心中的感受。“我要还家,我要转回故乡,我要在故乡的天空下,沉默寡言或大声谈吐……”这时,海子的诗句在我眼前跳出,这正是我要找的诗句!

于是,我先实写一句江山保留了102个历史文化村落,紧接着引用海子的诗句,突出了故乡的概念,展现了人们面对江山古村落时一种难以言表的心情。

正是在这样的基调下,文章徐徐展开,《留住即将消逝的村庄》也因此从普通的工作通讯跳了出来。

意象

“没想到党报头版头条可以这样写。”稿子一见报,就有几位衢州文化工作者打电话给我。我知道,让他们吃惊的是文章用了很多意象,取代了很多枯燥的八股文式的表述。

曾有一位新闻评论家说过,读者想知道的是几点钟,你没必要告诉他钟表的原理。

过去,我们的一些报道满足于官话、套话、程式话,忽视了读者的需求。但在“走转改”活动开展以后,有些人又走向了另一端,热衷于白描记者在某某地方看到了什么,以为这样有现场感、有画面感。其实,用文字描述画面,根本不能和视频相比,文字描述必须有意象:融入思想感情的“物象”,可以让人回味的画面。

在江山采访时,虽然时间紧迫,但是信息量还是比较大的。在这些纷繁芜杂的信息中,如何选取最有用的信息或是故事,决定着这篇文章的成败。很明显,如果仅仅写记者在现场看到了什么,是很难把现象背后的东西讲出来的。这些古村落中,让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大陈村,青石路、大祠堂、村歌社舞,都是很好的意象,更难得的是大陈村在保护历史文化村落中发生的变化明显,而中央电视台两次不同目的的采访,让大陈村的故事最形象生动。在写作中,我果断剔掉其他故事,单从大陈村切入,写出第一部分。大陈村的故事本可以写几千字,但在这里,只用了六七百字,有声有色有故事有内涵。

在小的细节上,我也尽量以意象取胜。特别是在表现古村落各异的形态时,几十字的描述,就让村庄形象跃然纸上:写和睦村,71个字里面,有竹林、有古老的“馒头窑”、有房子、有花盆壶罐的泥坯、有老陶工,画面丰富,一个古老的村庄浮现在人们的眼前,而这里面的诗意又是视频画面难以表达的。这样一个古老的村落又是现实存在的,加上后面江山市三大规划引领古村落保护的表述,文章就显得厚重而不失形象生动。

节奏

汉语是一种具有音乐美的语言,音乐美的本质就在于节奏。在加强节奏感方面,我也作了一些努力。

长句与短句有机结合,构成篇章的节奏,产生音乐的节奏。这个节奏在导语部分就出现,第一句:“在古村落日渐消逝的今天,江山市留住了她们匆匆的脚步。全市102个行政村保留着历史文化村落的特色,宛如颗颗散落在乡野的明珠,熠熠闪光。”缓缓道来,不疾不徐。紧接着,就是“春夏之交,在古村落中穿行,不禁想起了海子的诗句:我要还家,我要转回故乡,我要在故乡的天空下,沉默寡言或大声谈吐……”节奏加快,急迫感随之而来。这样的节奏变化,在文章中经常出现,都因写作情绪变化而产生。文章中,常规性的表述,普遍采用长句,稳重而严肃,短句的出现,常常会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像描述“同是古村落,形态却各异”时,就是以短句开头,四个村四段话,每段都由短句组成,笔触轻快优雅。而同样是短句,四个村又是四种表现形态,大陈村,因为第一段已经讲述得很具体,这里就以两个对句概述,简洁明快;永兴坞村的特点相对不够突出,只作简单描述;清漾村则以一句“粉墙黛瓦,素然而立……小溪潺潺绕村过,荷叶田田迎客来”,写出了耕读传家、贵而不富的村庄精神;而和睦村的节奏又近似慢板,反映村庄的古窑文化。

笔断意连。作国画或写毛笔字时,点划虽断,而笔势相连续,叫“笔断意连”或“意到笔不到”。在文章的内容承接上,我也努力尝试借鉴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在文章的第一板块,先来一段描写,接着是听到《妈妈的那碗大陈面》的歌声,然后看到“男女老少在村支书汪衍君的带领下且歌且舞”,这时候,笔端突然转向,从大陈的过去,带出全国普遍面临的一个困境:村庄即将消逝,前后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正当笔调沉重之时,笔端再次转向,写大陈怎么保护文化。汪衍君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有很多想法,做了很多事,怎么写?想来想去,我只留下了这么几个字:汪衍君若有所思。具体事例也只是简单提了一句修古建筑、写村歌。紧接着文章又回到村歌现场。这一段看似断断续续,却又一气呵成,笔不到意已到,耐人寻味,让人忘了这是一篇工作通讯。

当然,正如读者所看到的,由于作者能力有限,加上这篇文章属于急就章,合时而作,缺少充足的素材,特别是文章的三、四部分,写得比较平淡,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走转改”的重要性:如果采访细致到位,材料充分,现场感、故事感强,这两部分就不会“掉队”,整篇文章就会完整起来。

所以,我理解的“走转改”,是这样的:采访时要深入,要尽可能掌握钟表的原理,写作时,要尽可能采用通俗浅显的故事,让读者一眼就明白“几点钟了”。

(作者系浙江日报衢州分社社长)

返回目录       

上一篇  下一篇

因为获得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二等奖,拙作《留住即将消逝的村庄——江山市历史文化村落纪行》再次引起关注。回想当时的采写过程,感觉此文成功之处,是大胆运用诗意的笔调,将重大主题活动写得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意境

重大主题活动的报道往往比较严肃,有很多文章因此流于形式,用官话讲官事,用行话讲行事。

2012年5月9日,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现场推进会在江山召开,我奉命前去采访报道。在实地考察了江山市大陈村、永兴坞村、清漾村、和睦村等历史文化村落后,与会代表大为震撼。省委宣传部领导要求我在一天之内写出一篇通讯,深度报道江山市保护历史文化村落的工作。

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意义重大而又时间紧迫。这项工作是长期的,变化也是渐进的,不像一个事件那样好反映。怎么落笔?面对突然下达的报道任务,我陷入了沉思。

省委省政府为什么如此重视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江山的历史文化村落为什么能感动来自全省各地的与会者?这时我想起了浙江日报总编辑李丹常说的一件事:现在的小孩已经没有“外婆家”了,因为外婆也住在和我们一样的公寓里。“外婆家”是不是具有和历史文化村落一样的象征意义?历史文化村落是否就是“外婆家”的聚集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们一直偏重于经济建设,为了GDP,“外婆家”让位于工厂,让位于新农村建设。一开始,觉得挺好。渐渐地,随着“外婆家”一个个消失,历史文化村落也一个个消逝。当我们猛然惊醒时,才发现,我们的灵魂已经迷失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想要回家,却找不到回家的路,因为我们的家园——历史文化村落正以令人震惊的速度在消逝。保护历史文化村落,就是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想到这,我写下了文章的标题《留住即将消逝的村庄》。凝视这个标题,我觉得普通的语言,一般的新闻报道笔法已经难以展现这一工作的意义以及众人对江山古村落保护的赞叹。必须营造一种意境,让文章有独特的情调和境界。

我想到了余光中的诗《乡愁》,想起了美国乡村音乐《乡村路带我回家》(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感觉都难以表达心中的感受。“我要还家,我要转回故乡,我要在故乡的天空下,沉默寡言或大声谈吐……”这时,海子的诗句在我眼前跳出,这正是我要找的诗句!

于是,我先实写一句江山保留了102个历史文化村落,紧接着引用海子的诗句,突出了故乡的概念,展现了人们面对江山古村落时一种难以言表的心情。

正是在这样的基调下,文章徐徐展开,《留住即将消逝的村庄》也因此从普通的工作通讯跳了出来。

意象

“没想到党报头版头条可以这样写。”稿子一见报,就有几位衢州文化工作者打电话给我。我知道,让他们吃惊的是文章用了很多意象,取代了很多枯燥的八股文式的表述。

曾有一位新闻评论家说过,读者想知道的是几点钟,你没必要告诉他钟表的原理。

过去,我们的一些报道满足于官话、套话、程式话,忽视了读者的需求。但在“走转改”活动开展以后,有些人又走向了另一端,热衷于白描记者在某某地方看到了什么,以为这样有现场感、有画面感。其实,用文字描述画面,根本不能和视频相比,文字描述必须有意象:融入思想感情的“物象”,可以让人回味的画面。

在江山采访时,虽然时间紧迫,但是信息量还是比较大的。在这些纷繁芜杂的信息中,如何选取最有用的信息或是故事,决定着这篇文章的成败。很明显,如果仅仅写记者在现场看到了什么,是很难把现象背后的东西讲出来的。这些古村落中,让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大陈村,青石路、大祠堂、村歌社舞,都是很好的意象,更难得的是大陈村在保护历史文化村落中发生的变化明显,而中央电视台两次不同目的的采访,让大陈村的故事最形象生动。在写作中,我果断剔掉其他故事,单从大陈村切入,写出第一部分。大陈村的故事本可以写几千字,但在这里,只用了六七百字,有声有色有故事有内涵。

在小的细节上,我也尽量以意象取胜。特别是在表现古村落各异的形态时,几十字的描述,就让村庄形象跃然纸上:写和睦村,71个字里面,有竹林、有古老的“馒头窑”、有房子、有花盆壶罐的泥坯、有老陶工,画面丰富,一个古老的村庄浮现在人们的眼前,而这里面的诗意又是视频画面难以表达的。这样一个古老的村落又是现实存在的,加上后面江山市三大规划引领古村落保护的表述,文章就显得厚重而不失形象生动。

节奏

汉语是一种具有音乐美的语言,音乐美的本质就在于节奏。在加强节奏感方面,我也作了一些努力。

长句与短句有机结合,构成篇章的节奏,产生音乐的节奏。这个节奏在导语部分就出现,第一句:“在古村落日渐消逝的今天,江山市留住了她们匆匆的脚步。全市102个行政村保留着历史文化村落的特色,宛如颗颗散落在乡野的明珠,熠熠闪光。”缓缓道来,不疾不徐。紧接着,就是“春夏之交,在古村落中穿行,不禁想起了海子的诗句:我要还家,我要转回故乡,我要在故乡的天空下,沉默寡言或大声谈吐……”节奏加快,急迫感随之而来。这样的节奏变化,在文章中经常出现,都因写作情绪变化而产生。文章中,常规性的表述,普遍采用长句,稳重而严肃,短句的出现,常常会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像描述“同是古村落,形态却各异”时,就是以短句开头,四个村四段话,每段都由短句组成,笔触轻快优雅。而同样是短句,四个村又是四种表现形态,大陈村,因为第一段已经讲述得很具体,这里就以两个对句概述,简洁明快;永兴坞村的特点相对不够突出,只作简单描述;清漾村则以一句“粉墙黛瓦,素然而立……小溪潺潺绕村过,荷叶田田迎客来”,写出了耕读传家、贵而不富的村庄精神;而和睦村的节奏又近似慢板,反映村庄的古窑文化。

笔断意连。作国画或写毛笔字时,点划虽断,而笔势相连续,叫“笔断意连”或“意到笔不到”。在文章的内容承接上,我也努力尝试借鉴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在文章的第一板块,先来一段描写,接着是听到《妈妈的那碗大陈面》的歌声,然后看到“男女老少在村支书汪衍君的带领下且歌且舞”,这时候,笔端突然转向,从大陈的过去,带出全国普遍面临的一个困境:村庄即将消逝,前后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正当笔调沉重之时,笔端再次转向,写大陈怎么保护文化。汪衍君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有很多想法,做了很多事,怎么写?想来想去,我只留下了这么几个字:汪衍君若有所思。具体事例也只是简单提了一句修古建筑、写村歌。紧接着文章又回到村歌现场。这一段看似断断续续,却又一气呵成,笔不到意已到,耐人寻味,让人忘了这是一篇工作通讯。

当然,正如读者所看到的,由于作者能力有限,加上这篇文章属于急就章,合时而作,缺少充足的素材,特别是文章的三、四部分,写得比较平淡,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走转改”的重要性:如果采访细致到位,材料充分,现场感、故事感强,这两部分就不会“掉队”,整篇文章就会完整起来。

所以,我理解的“走转改”,是这样的:采访时要深入,要尽可能掌握钟表的原理,写作时,要尽可能采用通俗浅显的故事,让读者一眼就明白“几点钟了”。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4-09-17 03:09 最后登录:2024-09-17 03:09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